编者按:7月16日,一起杭州女子失踪案在网络走热,案件的离奇情节引发广大网民猜测。7月23日上午,有媒体曝出失踪女子尸体在化粪池中被找到,其丈夫存在重大嫌疑已被警方带走。与此同时,一份内容相近的“警方通报”在网络上流传,杭州警方随后回应称未发布相关通报,舆论场疑云密布,亟待官方解释。当日晚间,杭州警方发布通报,明确失踪女子已遇害,其丈夫被采取强制措施。7月25日,警方召开新闻通气会,对案件情况等舆论关切问题作出回应,获得舆论大力认可。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梳理此次舆情事件,总结涉事政法机关舆情处置的经验教训,以供参考。
舆情事件
1. 离奇失踪事件曝光引发关注
7月16日,据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《小强热线》报道,杭州市三堡北苑小区居民许某某于7月15日联系该台记者寻妻,称其妻来某某于7月5日失踪,许某某及其家属于7月6日傍晚至杭州江干区公安分局四季青派出所报案,经过十多天调查,小区内监控未发现踪迹,家属对小区景观河进行抽水调查,亦未发现来某某踪迹。相关情节一经曝光,迅速引发网民热议,新浪微博话题“#杭州女子午夜消失 监控全无踪迹#”阅读量达1.3亿。多数网民惊呼案件离奇并关注警方调查进展,有网民猜测许某某嫌疑很大,也有网民建议查找电梯井等地方。7月19日,据《南方都市报》报道,四季青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,该案已移交江干区公安分局,并成立专案组。之后不少自媒体、网红博主探访涉案小区,甚至进行直播拍摄,推动此事成为全网热议事件。
2.“假通报”流出扰乱舆论场
7月23日8时许,津云新闻报道称,其从接近杭州警方人士处获悉,来某某尸体在小区化粪池找到。来某某失踪18天后,案件的新进展迅速点燃舆论场,民警聚集化粪池现场调查取证的照片开始在网上传播,网民围绕嫌疑人身份和作案动机展开热议。同日10时许,江干区公安分局政治处相关负责人通过澎湃新闻回应称,此消息系谣言,具体案情以通报为准。与此同时,网络上流传出一张落款为“江干区公安分局”的“警方通报”,该图片显示,来某某丈夫有重大作案嫌疑,已被控制。“杭州公安”网易号、“@央视新闻”等纷纷附图转载,称“杭州警方通报女子失踪案取得进展”。当日10时30分左右,澎湃新闻再次发文称,江干区公安分局工作人员表示警方未发布此通报,对通报内容真假表示“不清楚”。随后,“@央视新闻”等删除“假通报”信息。事件进展不断反转,致使舆论猜疑不断,微博话题“#杭州失踪案后续#”阅读量短短半天内突破20亿,网民呼吁官方对“通报”问题进行澄清,尽快公布案件进展。
3. 官方首次通报未能平息猜测
7月23日21时许,“@杭州公安”微博发布警方通报,明确失踪女子已遇害,其丈夫许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,现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,将于近期召开新闻发布会。微博话题“#杭州警方通报女子失踪案#”阅读量当天达到11.5亿。“丈夫有重大作案嫌疑”这一说法与此前网民猜测一致,微博、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知乎、豆瓣等讨论小组迅速掀起“全民云破案”的狂潮,网民开始推理作案过程,猜测其作案动机,并深挖其丈夫身份,“许某某为侦查兵退役”“许某某在小区物业工作”等说法被热传,微博形成热搜话题“#起底杭州失联女子丈夫#”,阅读量达2.8亿。
4. 新闻通气会召开扭转舆论
7月25日10时,杭州市公安局召开新闻通气会,开场点明此案系一起有预谋的故意杀人案件,警方已第一时间对小区电梯井、窨井、蓄水箱等可疑地方进行搜查,通过对全小区监控闭环分析,最终将调查重点锁定在小区化粪池内,警方对38车抽取物冲洗取证发现了人体组织,经过DNA比对发现该组织与来某某相符合。7月23日1时,专案组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许某某刑事传唤。当日10时许,许某某初步交代因家庭矛盾对来某某不满,趁其熟睡时将其杀害,分尸后分散抛弃。目前,许某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,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。同时,通气会也对网络热议内容进行回应,如网传“许某某为侦察兵退役”“许某某在小区物业工作”“利用隔壁空置房分尸”等信息均与事实不符。通气会结束后,杭州警方接连发布侦办过程画面,包括视频分析工作、许某某被逮捕画面等内容,引起网络围观。微博话题“#杭州女子失踪案是有预谋的故意杀人案#”“#杭州失踪女子丈夫交代杀人分尸事实#”“#杭州警方侦办过程画面曝光#”等阅读量累计超35亿。
5. 嫌疑人被曝或再涉命案再引热议
7月27日,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报道称,许某某前妻闺蜜刘某某的女儿楼某洁于2002年在浙江诸暨家中被杀后未找到凶手,来某某案侦破后,刘某某怀疑女儿的死亡与许某某有关,目前警方表示将重新调查此案。多数网民猜测许某某可能牵涉此案,有网民追问为何过去18年仍无法破案,质疑诸暨警方办案能力。当日,诸暨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作出回应,称警方对所有命案积案始终未放弃过侦查,不存在重新调查的说法。
此外,舆论场中有少数网民持续追问许某某的作案动机、作案手段,《华商报》梳理了其中讨论较高的疑点,“如何在家分尸又不被邻居察觉”“转运尸体、清理现场仅一人所为”“如何避开密集监控”等。另有不理性的网民质疑警方凌晨审讯是“刑讯逼供”,“@法医秦明”“@江宁婆婆”等大V博主针对此类声音进行驳斥,强调警方侦破手段、凶手作案手法等内容不宜见诸报端,且容易引发教唆作案、伤害死者家属等诸多不良社会影响。
截至7月30日12时,相关新闻报道近4千篇,相关微博超150万条,微信文章3万余篇,多个高热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超过50亿。
舆论观察
该事件曝光初期,舆论讨论较为单一,多围绕案情展开。随着媒体挖掘真相,大量信息曝光使得舆论场疑云丛生,公众开始质疑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专业性。警方发布官方通报、召开新闻通气会后,舆论讨论逐渐多元化,其中肯定警方工作占据主流。此外,有关女性、婚姻等话题出现在舆论场,一些恶意“玩梗”现象也引发舆论谴责。
1. 肯定警方侦办工作
杭州警方召开新闻通气会后,舆论普遍为警方工作点赞。微信公众号“新京报”称赞道,“杭州警方为破案付出了大量心血与精力,智慧警务系统为案件侦破起了关键作用,这种高度负责的侦破精神,加上高科技的辅助,犯罪嫌疑人插翅难飞。警方澄清谣言,既回应了舆论关切,也是对公共舆论场注意力的一种校准”。微信公众号“红星新闻”表示,杭州警方告破女子来某某失踪案,是一次“教科书版”的现代刑侦手段大集合。
2. 谴责娱乐化现象
针对各路网红为了“蹭热度”蜂拥而至案发小区进行直播的行为,部分媒体做出点评,如《新京报》发文称,“真正的‘红’,靠的是生产优质内容的专业能力,而不是哪里有热度,就像苍蝇一样蜂拥而至,争相‘逐食’”。警方披露案件相关细节后,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很快出现了低俗、恶意、无底线的“玩梗”现象,部分网民留言戏谑“两吨水警告”“绞肉机威胁”以及“感谢老公不杀之恩”等。法制网、《北京晚报》等媒体发文批评称,以段子来调侃悲剧罔顾道德底线;微信公众号“北京政法”认为,把令人发指的作案手段,变成朋友圈里用于交流的词汇表情,既是对公序良俗的挑衅,也是对法律规则的漠视。
3. 质疑媒体专业性
警方通报前,各大媒体争相挖掘报道事件内情,抢发新闻引起舆论混乱,导致媒体的专业性受到一定质疑。例如,《中国青年报》评论称:“媒体从业者还需反求诸己,努力让有根据的事实成为新闻的绝对主角。”微信公众号“考新闻”指出,“新闻媒体一味拼速度、抢热点,反转的不会仅仅是舆论,更是自己作为新闻媒体的专业精神与公信力”。此外,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沈彬认为,针对此类案件的报道,主流媒体需要拿出更大的定力,守住真实性、合法性以及社会公益性的底线,既要及时满足公众的合理知情权,也要严格满足司法程序正义、遵守新闻伦理。刑侦专家甚至告诫,由于这起案件过于惊悚,犯罪细节都不宜公开。
4. 出现性别、婚姻等延伸话题
此次杀妻案曝光,引发舆论对婚姻问题的探讨,其中“It’s always the husband(妻子失踪案的凶手总是丈夫)”“全球6成女性死于家人或伴侣之手”“女性处于性别弱势”等声音在舆论场传播,不少女性网民跟帖称“日常恐婚恐育”“不婚不育保平安”。对此,《新周刊》发文呼吁“勿拿杀妻案恐吓女性”,认为案件的发生无疑让本就对女性不友好的婚恋环境雪上加霜;大V博主“@孟婆在修行”则表示杀妻案被推波助澜,恶劣影响持续放大,呼吁女性同胞要理性看待此类案件。
舆情解析
该起舆情事件作为一起失踪案进入公众视野,最终演变成数十亿阅读量的社会热点事件,与本身话题性、传播途径等多重因素相关。
1. 案件“离奇”情节极具话题性
此事曝光之初,媒体报道角度多从寻人视角介入,自然引发舆论对失踪女子下落的各种猜测、讨论,而报道内容从毫无线索到稍有线索显现,过程中的各种“突破口”为案件增加了许多话题。从媒体报道标题来看,“午夜消失”“监控全无踪迹”“睡觉时离奇失踪”“人间蒸发”等细节,无一不在渲染悬疑色彩,一个人如何“毫无预兆”地消失令人遐想不断,更加刺激了网民的好奇心,这些曲折、离奇的情节吸引更多网民参与讨论。
2. 传播途径多元、主体丰富促使舆情深度发酵
纵观此次事件,不论传播途径还是传播主体都异常丰富多元,进而不断刺激舆情走热,最终演变成“全民云探案”现象。在舆情发酵过程中,各方媒体实地探访涉案小区,走访失踪女子家里、地下车库、天台以及网民猜测怀疑的窖井、电梯井等地方,深入挖掘事件细节,试图拼凑出事件轮廓,同时涉案小区的保安、失踪女子的邻居都成为采访对象,源源不断地给网民讨论增加“素材”,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形成明显的传播共振效果。据不完全统计,阅读量超过亿级的微博话题超过10个,总阅读量超过50亿人次。其中,不少话题数次登上微博热搜榜。此外,自媒体也积极加入,一些网络红人利用抖音、快手到案发小区开启直播,还有主播将直播内容剪成短视频上传,播放量短时间内破千万。
(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王灿 王婉娇 王千玉)